在小小去别屋玩玩具时,当了一辈子小学老师的小小姥姥把小小妈叫到了厨房,让她反思自己小时候有没有被这么吼过,这么吼孩子是否有正面影响。
鹏鹏妈回顾了陪孩子走的这一路,总结了一个规律:一、二年级时,总是“吼”孩子的坐姿和学习习惯;三、四年级时,总为孩子作业的对错上火;到了五、六年级,能把她惹急的,通常是孩子的学习态度。
虽然她和鹏鹏爸都是博士学历,但她自认为并不是“鸡血”妈妈。
小小的书写不好,小小妈忍耐了几次就开始拍桌子,母女俩吵闹了半个多小时才把作业写完。
”昭昭说,他希望妈妈能够和自己站在一条阵线上,共同去对付作业这个“敌人”。
面对经常“吼”自己的妈妈,孩子心里也有想法。
鹏鹏的这种认知来自于爸爸多次事后“抹稀泥”,“妈妈是女的,女性都比较情绪化,咱们男的得让着她。
“孩子也大了,快到青春期了,我也怕激化矛盾引发孩子叛逆。
就第一天坚持没吼,只是说话带点讽刺之类的,昨天又犯了。
“暴怒和情绪差是一种坏习惯。
Copyright © 2008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