施一公:因为从小到大这种心理不平衡一直存在,纵观过去一两百年三四百年,我们对世界科学的产生技术的发展新的知识的发明发现,贡献太小。
在施一公的成长过程中,小我与大我的冲突一直存在。
施一公:非常尴尬,我有时候真想是考一考,如果考第一得到的捐钱多我就考去了。
2003年,施一公晋升为终身正教授,成为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历史上最年轻的终身正教授,后来又成为最年轻的讲席教授。
记者:我特别想知道你一个学术背景的人要跟社会求钱,这是个什么过程?
施一公:我认识一个企业家叫邓营,我给他说了西湖大学的理念,他特别激动,他说我可以捐三千万给西湖大学,他的企业很小规模,一年的营业额大概就一个多亿,还养了几百人,他挺难的。
走出象牙塔 科学家自己去找钱 怎么找?
在美国,施一公有着广阔的事业发展前景和优越的生活条件,但是2007年,40岁的他却作出了一个让许多人不解的决定:全职回国,回到母校清华大学。
预备会议经表决,选举产生了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主席团和秘书长。
我在想,天,什么时候我有这个能耐就好了。
Copyright © 2008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