■本报驻联合国记者 贾泽驰
在北极研究上,为什么合作显得如此重要?杨剑说:“因为太贵了。
”科学家去一趟北极,不仅需要准备大量物资和交通工具,还要和时间赛跑。
建议借助国家南北极科技馆、上海海昌极地海洋公园、北极星全球气候变化实验观象台等科普设施,激发公众对极地的关注和兴趣,在传递极地之美的同时,让更多人了解其敏感和脆弱。
即使身在上海,今年的“倒春寒”也似乎给人以更甚以往的感觉。
“深冰芯”是研究气候变化的“无字天书”,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正在建立全球领先的冰芯样品库和数据库,这些数据将与世界同行分享,促进高质量的科学产出。
芬兰海洋研究中心主任宝拉则说:“我们的所有规划都与北极有关。
专业机构这样的移植数量在全球无出其右者。
Copyright © 2008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