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燕生向《中国新闻周刊》介绍,从研发强度这一个指标来看,在粤港澳大湾区,深圳的研发强度是4.13%,2017年投入创新的经费是900亿人民币,广州的研发强度是2.5%,超过了OECD的平均水平(2.4%)。
粤港澳大湾区的科创中心则定位为协同创新,重点就要利用好港澳的创新资源,整合国际的产业资源,因此,除了地域的协同以外,还有创新链条的协同。
张燕生认为,在粤港澳大湾区内有三道“关”,一道是物理的“关”,即海关;一道是信息技术的“关”;还有一道是规则的“关”。
2016年的时候,香港的研发投入只有155亿人民币。
“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就在于‘一国两制’,是在多个单独关税区之间建立起的合作,因此,开放是一个方面,便利化是一个方面,但是怎么能够保证有序,我认为才是更重要的。
而从金融角度,目前香港的金融更多的是财富管理,为最高端最高增值的一小部分人服务,从“规划纲要”角度,希望香港的金融今后能够转向更多为实体经济服务,为科技创新服务,为绿色发展服务,为普惠金融服务。
在他看来,大湾区的基色是蓝色,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基色也是蓝色,中国必须实现从一个陆权国家走向海权国家的转变。
“香港在法律、知识产权保护、国际金融方面的优势有目共睹,但目前香港大部分的科研主要集中于各大专院校,而中游的技术转移及下游的工业创新仍比较缓慢,政府除了要在中下游加大资源投放,也需要更加积极与工商界对接,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创生态链。
四个中心城市确定后,规划通过三个极点,将七个节点城市带动起来。
Copyright © 2008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