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燕生认为,从通关便利化来说,现在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,比如珠海、澳门之间采取“合作查验、一次放行”的模式,取消了两地口岸之间的缓冲区,直接把两个口岸连在一起。
王福强认为,产业的定位不宜通过规划纲要的方式予以明确,而应让各地根据自己的现实基础,技术条件,结合自身的谋划,市场主体的参与度,以及国内外的外部环境,形成自身定位。
张燕生习惯于从三个指标评估一个地区的创新力,一是看创新的投入,即研发强度,也就是全社会研究与试验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;二是看产出,也就是创新投入所带来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增长和授权的增长;三是看影响,看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增长,看全要素生产力的增长,以及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增长。
粤港澳大湾区的科创中心则定位为协同创新,重点就要利用好港澳的创新资源,整合国际的产业资源,因此,除了地域的协同以外,还有创新链条的协同。
“一个是代表国际先进规则的港澳自由市场制度体系,一个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,两种制度各有优劣,如何发挥两种制度的优势,形成集合两种制度优势的一个大湾区治理规则,这是创新的主线。
张燕生表示,粤港澳大湾区从表面看是由四个中心城市和七个支点城市构成的,其实是由三个都市圈组成,而三个都市圈连接的合作点就是港澳。
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副组长王福强看来,规划纲要是一个跨越制度的规划,是首次由国家规范性文件进行两种制度的规划,也是首次将港澳放进规划之中。
而从未来的愿景来看,大湾区将实现从行政区域发展的模式,向功能区域发展模式转变。
而在建设海洋强国的过程中,大湾区应有所担当。
Copyright © 2008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