此前在规划编制过程中,粤港澳三地对于自身的定位尤为关注,课题组副组长、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产业规划部部长王福强向《中国新闻周刊》介绍,香港此前一直有较大顾虑,担心自己的三大中心和航空枢纽地位被取代,而这一定位是写在香港基本法中,不能动摇。
区域发展空间面临瓶颈制约,资源能源约束趋紧,生态环境压力日益增大,人口红利逐步减退。
同时,在指导思想或推动理念上,过去多是单一行政区的规划,更多强调发展,而此次规划是跨区域跨制度的规划,更加强调合作。
之所以这样定位,在张燕生看来,香港正面临着一系列发展的短板,亟待转型。
而从未来的愿景来看,大湾区将实现从行政区域发展的模式,向功能区域发展模式转变。
“要解决单一城市单元所不能解决的问题,比如污染共防、环境共治、产业协作等,必须各方协商合作,携手共赢。
目前,为了有效拓展港澳的发展空间,珠海的横琴、广州的南沙和深圳的前海,三个自贸区都为港澳提供了多元的物理载体,珠三角九市为港澳提供了若干平台,包括飞地、园区等,支撑港澳的再工业化。
此外,从产业来看,香港现代服务业虽发达,但制造业空心化,澳门则是产业结构单一,随着周边其他国家博彩业的逐渐放开,势必会遭到巨大冲击。
而大湾区本身拥有巨大的市场,市场驱动型科技创新在大湾区能找到众多的应用场景,向全国全世界推广的潜力更大,这无疑是STEM(科学、技术、工程、数学)及创新型人才的大好机会,必将推动社会对科技的重视和推崇。
Copyright © 2008-2018